2025年7月13日至25日,在厦门大学九江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顾问吴正云、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系主任吴志明教授的带领下,一支由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学专业45名本科生及3名博士后、6名知名教师等组成的实践团队,走进江西九江,开启了一场为期13天的“2025年暑期九江行”社会实践之旅。此次行程活动既是研究院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平台建设的具体实践,更是研究院推动“格物致知”从课堂实验室延伸至产业赛场的生动诠释。
格物:把课堂搬进生产线 触摸产业的真实心跳
走出象牙塔,产业一线成了最鲜活的“课堂”。
走进经开区展示馆,一睹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九江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先进制造产业的发展风貌和区域宏伟蓝图。


走进江西职大产教融合发展基地,深入九江金鹭、九江华源、江西东都智能装备、九江德福科技、中船九江大正等具有代表性企业生产现场参观,直观了解交流物理学科知识在新材料、新能源、电子、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和广阔前景。








忙碌的车间、精密的仪器、前沿的材料、先进的工艺,不再是课本上的名词,而是物理知识落地的鲜活注脚。座谈交流中倾听企业的心声——技术渴求与人才期待,为学子们勾勒出未来职业规划发展的清晰坐标——物理人,当为国之重器筑基。




躬行:发挥院校平台功能优势 让科研种子落地生根
在研究院,实践从“看”走向“做”。
作为九江高端人才引进的重要窗口,研究院特邀厦门大学知名教师等专题授课。厦门大学物理系副教授、九江市首批“浔城英才”计划入选名单的张武虹老师特别呈现了关于光场调控与量子信息研究的应用科研成果,汕头大学青年教师教师、厦大校友殷玉杭特别奉献了变换波动力学研究课程。他们以前沿科技融入教学课堂中,用生动的案例激发学子们科研的兴趣与灵感。


依托研究院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院引进的唐文师、黄俊韬、段琦琳三位博士分别作了关于天体物理与天文领域的研究、从厄米到非厄米量子系统、基于光子晶体的面内光场及手性调控研究等课题讲座。三场精彩的博士后专场点燃了学子们的思想火花,彰显了院地科研合作、协同育人的桥梁纽带作用。




围绕九江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博士后化身科普使者,为九江经开区的中小学生开设了两场别开生面的科普专题讲座及指导研学基地的实操活动。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趣味实验将物理的奥秘传递给中小学生,从高深研究到基础启蒙,增添了物理认知,履行了院校服务社会、启迪下一代的责任。




作为厦门大学校外研发实训、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研究院配备了实践活动各类保障资源。在研究院实训环节,实践团队分三组上手操作了3D打印、激光打标、电镜以及石墨烯超级净化产品生产线等设备,将课堂理论转化为实践认知,提升了科研动手能力。




铸魂:汲取红土地的精神滋养 以九江精神淬炼初心
实践的意义,不止于技能。
实践团队驻足都昌县鄱阳湖南山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江万里纪念馆,感悟一代先贤的爱国情怀与精神风骨。


参观九江市博物馆,探寻历史文脉,饱览浔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踏入九江九八抗洪展陈馆,重温伟大的抗洪精神,汲取奋进的伟力。

这一堂堂行走的思政课,将家国情怀深深镌刻于心,极大地增强了物理学子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行程紧凑,圆满收官。从实验室的理论之光,到产业一线的实践之火,再到红色沃土的精神之钙,物理学子们完成了一次认知的淬炼与境界的升华。未来,研究院将持续发挥研究院平台、基地优势,推动厦大物理等众多学科资源与九江产业需求深度融合,让更多厦大物理人在赣鄱大地的产业沃土中书写“知行合一、科技报国”的新篇章!